高等职业教育优秀论文推荐
作者:新闻中心
时间:2017-09-25
点击:
高等职业教育优秀论文推荐 | ||||
序号 | 论文题名 | 论文作者 | 论文出处 | 被引量 |
1 |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: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 | 姜大源(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) | 中国高教研究;2009;第4期;P66-70; | 705 |
2 |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| 黄亚妮(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教所) | 教育发展研究;2006;第26卷;第10期;P68-73; | 418 |
3 |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 | 马树超,范唯(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) | 中国高等教育;2008;第C2期;P53-55; | 394 |
4 |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“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”的再认识 | 丁金昌,童卫军(温州职业技术学院) | 高等教育研究;2008;第6期;P49-55; | 351 |
5 | 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| 姜大源(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) |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;2010;第10卷;第1期;P1-6; | 351 |
6 |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| 姜大源(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) |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;2008;第7卷;第2期;P5-8,11; | 342 |
7 |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| 王前新(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3;第24卷;第10期;P20-22; | 342 |
8 |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 | 黄克孝(上海大港高职研发中心所) | 职教论坛;2004;第3期;P6-10; | 337 |
9 |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| 洪贞银(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) | 高等教育研究;2010;第3期;P58-63; | 309 |
10 |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| 李国栋(江苏理工大学) |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:社会科学版;2001;第3卷;第3期;P89-92; | 266 |
11 |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 | 吴岩(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) | 复印报刊资料(职业技术教育);2004;第25卷;第6期;P37-40; | 258 |
12 |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| 李坚利(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3;第24卷;第22期;P19-21; | 257 |
13 | 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 | 郝超,蒋庆斌(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) | 中国高教研究;2007;第7期;P59-60; | 243 |
14 |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| 李国栋(江苏理工大学) | 复印报刊资料(职业技术教育);2001;第3卷;第6期;P43-47; | 233 |
15 | “工学结合”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| 李占军(山东省青岛职业技术学院) | 职教论坛;2006;第18期;P34-36; | 218 |
16 | 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| 范唯,马树超(教育部高等教育司) | 中国高等教育;2006;第24期;P40-40; | 215 |
17 | 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| 马树超,范唯(上海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) | 中国高等教育;2009;第8期;P48-50; | 213 |
18 |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 | 石伟平,徐国庆(华东师大职教所) | 职教论坛;2001;第10期;P10-12; | 203 |
19 |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 | 黄亚妮(深圳职业技术学院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4;第25卷;第28期;P15-18; | 180 |
20 |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 | 吴岩(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4;第25卷;第19期;P13-15; | 173 |
21 | 人性提升: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| 张建(岳阳职业技术学院) |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;2003;第18卷;第2期;P4-6; | 168 |
22 | 高等职业教育:体系、定位、发展与模式(笔谈):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 | 潘懋元(厦门大学) | 教育研究;2005;第26卷;第5期;P26-29; | 165 |
23 |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 | 程荣福(北华大学职业技术学院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1;第10期;P25-26; | 165 |
24 |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 | 黄亚妮(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教所) | 高教探索;2004;第4期;P70-72; | 160 |
25 |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 | 黄克孝(上海大港高职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4;第25卷;第7期;P42-45; | 159 |
26 | 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| 范唯,吴爱华 | 中国高等教育;2006;第C3期;P58-61; | 158 |
27 |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| 李国栋(江苏理工大学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1;第22卷;第6期; | 158 |
28 |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| 郭俊朝 | 中国高教研究;2008;第2期;P59-61; | 155 |
29 | 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 | 王朝庄(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) | 教育与职业;2004;第23期;P10-12; | 155 |
30 | 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| 刘占文,温景文(辽宁科技学院高教研究所) | 教育与职业;2007;第35期;P5-7; | 152 |
31 | 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讨 | 谢文静(深圳职业技术学院) | 教育与职业;2003;第13期;P30-31; | 152 |
32 | 坚持就业导向,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| 张尧学(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) | 中国高等教育;2003;第C2期;P11-13; | 151 |
33 |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与思考 | 胡秀锦,马树超(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) | 职教论坛;2006;第23期;P8-11; | 151 |
34 | 与时俱进,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:《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》研究报告 | 安晓灿,周龙(《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》项目研究组) | 中国外语;2010;第7卷;第4期;P4-7; | 150 |
35 | 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 | 周济(教育部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4;第25卷;第6期;P6-7; | 150 |
36 |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 | 邓泽民,陈庆合(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) | 职教论坛;2002;第20期;P7-12; | 137 |
37 |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 | 陈先运(北京交通大学) | 中国高教研究;2005;第3期;P49-51; | 136 |
38 |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 | 马树超(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育研究所) |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;2008;第23期; | 135 |
39 |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 | 王明伦(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1;第22卷;第34期;P17-19; | 133 |
40 | 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| 许高炎(钟山学院职教所) | 职教论坛;2008;第10期;P8-10; | 132 |
41 | 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| 周文锦(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) | 教育发展研究;2004;第24卷;第10期;P55-57; | 129 |
42 |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| 胡艳曦,曹立生,刘永红(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) | 高教探索;2009;第1期;P103; | 128 |
43 |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| 潘菊素,傅琼(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6;第27卷;第7期;P33-35; | 126 |
44 |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定位研究 | 王明伦(江苏省职业技术科学研究中心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1;第22卷;第6期;P51; | 125 |
45 |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| 孙中范(中国工运学院) | 中国高教研究;2003;第5期;P63-65; | 124 |
46 | 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 | 张健(滁州职业技术学院) | 教育与职业;2005;第18期;P12-15; | 124 |
47 |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对我们的启示 | 宋官东(辽宁商务职业学院) | 外国教育研究;2002;第29卷;第10期;P48-51; | 122 |
48 |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| 史士本(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) | 复印报刊资料(职业技术教育);2001;第22卷;第5期;P44-47; | 122 |
49 |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及投资策略研究 | 刘春生,牛征,纪元(天津大学) | 教育研究;2002;第23卷;第6期;P84-89; | 120 |
50 |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| 谢明荣,邢邦圣(徐州师范大学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1;第7期;P17-19; | 120 |
51 |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| 余向平(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5;第26卷;第4期;P23-25; | 119 |
52 | 高等职业教育:积极发展 规范管理 | 李志宏,王伟,李津石 | 中国高等教育;2003;第7期;P41-42; | 118 |
53 | 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 | 马树超,郭扬(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) | 职教论坛;2008;第1期;P10-14; | 118 |
54 |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 | 孟昭上(上海第二工业大学) | 中国高教研究;2004;第6期;P56-57; | 117 |
55 |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| 陈维彬(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) | 教育与职业;2007;第21期;P97-99; | 117 |
56 |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| (教育部) |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;2007;第1期;P14-15; | 116 |
57 |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分析 | 王明伦(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7;第28卷;第25期;P5-9; | 116 |
58 | 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| 翟向阳(太州职业技术学院) | 职教论坛;2005;第16期;P17-20; | 115 |
59 | 我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| 陈嵩,郭扬(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) | 教育发展研究;2006;第26卷;第19期;P18-21; | 114 |
60 |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| 韩培庆(河南经贸职业学院) | 职教论坛;2006;第6期;P34-36; | 114 |
61 |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| 潘懋元(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) | 教育研究;2007;第28卷;第1期;P45-50,56; | 113 |
62 |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| 郑晓梅(江苏技术师范学院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3;第24卷;第19期;P40-43; | 113 |
63 | 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| 单春晓(沈阳师范大学) |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;2002;第12期;P30-31; | 113 |
64 | 校企共同体:企业主体学校主导: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“双主体” | 叶鉴铭(杭州职业技术学院) | 中国高教研究;2011;第3期;P70-72; | 112 |
65 | 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 | 陈福军(山东理工大学) | 职教论坛;2005;第33期;P52-55; | 111 |
66 |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 | 肖化移(广东省高职研究会) | 职教论坛;2005;第16期;P21; | 110 |
67 |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 | 姚寿广(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) | 中国高教研究;2006;第12期;P62-63; | 109 |
68 | 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与开发方法 | 郝超,蒋庆斌(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) |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;2008;第4期;P36-40; | 106 |
69 |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| 壮国桢(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) |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(职业教育版);2004;第6期;P42-44; | 105 |
70 |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错位分析及对策 | 王明伦(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) | 教育与职业;2007;第12期;P12-14; | 104 |
71 | 人性提升: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| 湖南,张建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3;第24卷;第19期;P9-13; | 104 |
72 | 高职教育“工学结合”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| 赵云霞,史洪云,魏玉洁(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) |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;2007;第9卷;第1期;P42-46; | 103 |
73 |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走向 | 马树超(上海市教科所) |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;2001;第7期;P42-44; | 102 |
74 | 寻找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 | 张炼,陈琪琳(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3;第24卷;第19期;P31-34; | 101 |
75 | 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 | 杨明(大连职业技术学院) | 职教论坛;2014;第6期;P65-70; | 100 |
76 | 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 | 赵有生(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) | 现代教育科学;2003;第7期;P95-96; | 99 |
77 |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| 张健(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) | 中国高教研究;2008;第1期;P63-64; | 98 |
78 | 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| 王建初,刘铭东(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) | 比较教育研究;2005;第9期;P59-63; | 98 |
79 |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 | 王明伦(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) | 教育研究;2002;第23卷;第6期;P89-92; | 98 |
80 |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| 杨健(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) |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;2004;第3卷;第3期;P74-75; | 97 |
81 |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特性研究 | 王俊,薛建荣,王宁(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) | 教育与职业;2006;第33期;P109-110; | 96 |
82 |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综论 | 郑国强(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高教职教研究所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4;第25卷;第7期;P5-10; | 95 |
83 |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| 张忠福(三联职业技术学院) | 职教论坛;2004;第24期;P52-53; | 95 |
84 | 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 | 裴云(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) | 扬州大学学报(高教研究版);2003;第7卷;第1期;P17-20; | 95 |
85 |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观 | 任君庆,苏志刚(宁波职业技术学院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3;第24卷;第25期;P12-15; | 94 |
86 | 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 | 薛建荣,王靖,王俊(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) | 教育与职业;2007;第3期;P156-158; | 93 |
87 | 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 | 梁琦(教材发展研究所) |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;2006;第10期;P45-45; | 92 |
88 |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走向 | 李迈强,方凤玲(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5;第26卷;第34期;P14-17; | 92 |
89 |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 | 邓泽民 | 复印报刊资料(职业技术教育);2003;第1期;P33-39; | 92 |
90 |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| 俞仲文,沈耀泉,李建求(深圳职业技术学院) |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;2002;第5期;P14-17; | 90 |
91 | 论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战略 | 马必学,郭沙(武汉职业技术学院) | 中国高教研究;2004;第10期;P54-56; | 90 |
92 |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 | 崔宏利(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) |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;2003;第3卷;第2期;P9-12; | 90 |
93 | 对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苦干思考 | 陈烈强(民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) | 高教探索;2000;第1期;P56-58; | 89 |
94 | 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分析 | 刘守义(深圳职业技术学院) | 教育与职业;2006;第11期;P3-5; | 89 |
95 |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 | 郭俊博(西安理工大学) | 陕西教育;2005;第10期;P49; | 89 |
96 | 关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思考 | 周建松(浙江金融职业学院) | 中国高等教育;2005;第20期;P35-36; | 88 |
97 |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 | 张海峰(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) | 教育与职业;2010;第17期; | 87 |
98 |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特征 | 曾建文(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) |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;2002;第4期;P53-54; | 87 |
99 | 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 | 曲学勇(青岛大学成教学院) | 职教论坛;2003;第15期;P30-32; | 87 |
100 | 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| 余向平(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6;第27卷;第13期;P52-54; | 86 |
101 | 高等职业教育中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| 王民权,梅晓妍(宁波职业技术学院) | 职业教育研究;2007;第10期;P88-89; | 85 |
102 | 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| 程宜康,李平(苏州职业大学) | 黑龙江高教研究;2002;第3期;P50-52; | 84 |
103 |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原则与课程结构模式探讨 | 江小明,高林(北京联合大学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3;第24卷;第4期;P46-49; | 84 |
104 |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功能原则和途径建设理论探讨 | 曾令奇(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级研究所) | 职教论坛;2005;第18期;P36-37; | 84 |
105 |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最新发展趋向的探讨 | 曹云亮(中山大学教科所) | 复印报刊资料(职业技术教育);2001;第19卷;第5期;P47-50; | 84 |
106 |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| 史士本 | 教育科学研究;2001;第6期;P15-17; | 84 |
107 | 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| 潘海生,王世斌,龙德毅(天津大学) |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;2013;第3期;P143-148; | 83 |
108 | 实施“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” 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| 吴启迪(教育部) | 中国高教研究;2007;第1期;P1-3; | 83 |
109 | 我国高职教育形势刍议 | 杨金土(教育部) |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;2003;第9中期;P29-31; | 83 |
110 |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 | 王明伦(江苏常州技术师范学院) | 职教论坛;2002;第13期;P30-32; | 83 |
111 |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趋势 | 吕鑫祥(上海电机学院) | 中国大学教学;2006;第3期;P48-48; | 82 |
112 |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 | 王前新,卢红学(荆门职业技术学院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3;第24卷;第1期;P24-26; | 82 |
113 | 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| 马树超 | 西北职教;2006;第9期;P0; | 82 |
114 | 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 | 郭扬(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) | 中国高教研究;2009;第5期;P63-65; | 81 |
115 |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、问题与对策 | 杜晓利(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) | 职业教育研究;2006;第1期;P18-20; | 80 |
116 |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| 贺星岳,郭薇(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) | 职教论坛;2004;第24期;P24-25; | 80 |
117 | 工学互动组合:重构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新思路 | 徐平利(深圳职业技术学院) | 教育发展研究;2007;第27卷;第3期;P71-73; | 78 |
118 |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 | 楼一峰(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) | 职业技术教育;2006;第27卷;第7期;P43-44; | 78 |
119 |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| 邹伟(沈阳职业技术学院) | 辽宁教育研究;2008;第1期;P66-69; | 78 |
120 |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和实施 | 戴裕崴,华国祥(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) | 高等职业教育-天津职业大学学报;2003;第12卷;第2期;P16-18; | 78 |
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大街神禾三路268号
(029)85610683 85610685 85610689
029-85610805
版权所有:爱游戏官网(中国)官方网站
ICP备:陕ICP备20012171号-1
710125
学校微信